深度观察:郭姐“触”网记-菏泽网

深度观察:郭姐“触”网记

2020-07-26 17:09:30 来源:人民网
手机成为新农具,直播成为新农活,流量成为新农资。当农产品销售搭上电商快车,“卖难”问题增加了新的解决渠道。帮助群众脱贫,助推乡村振兴,电商会给一个个村庄带来怎样的变化?农民如何“接得住”电商这项新技能?“网上”连“田间”,会让农业产业链发生怎样的变革?请看乡村主播郭姐和村民们的“触”网故事。

  

  起步

  智能手机换下“老人机”,培训想打退堂鼓又心疼买手机的钱,挣了1500元的“第一单”让她铆足劲上满4期培训班

  想不到,武乡县知名的乡村主播“郭姐”,不是“80后”“90后”,竟是一位快60岁的农村大姐。

  郭晋平也想不到,在农村生活了大半辈子,“老了老了,还赶了一回时髦。”

  太行山麓,晨光熹微,山西省武乡县上司乡岭头村田埂上,郭晋平早早支起三脚架,架上手机,打开直播软件,一边松土、除草,一边跟网友互动,“各位朋友,今天又见面了。”“你们看,这儿空气多好,庄稼苗多绿,长出来的小米能不健康吗?!”

  郭晋平文化不高,说起过去,不是围着灶台转,就是拾掇几亩地,几十年如一日。但一部手机,让她的人生轨迹有了“大变化”——成了网友熟悉的“郭姐”。

  “操心种地、浇水,更操心粉丝涨了没有,流量也是农资。”郭姐打开手机,时兴软件一应俱全。抖音上,一锅金黄的小米在火上咕嘟着,郭姐念起自创的广告语——“熬着稠,喝着香,看完赶紧买两箱”;微店里,郭姐的“货架”上摆着小米、核桃、酸枣面等十几种土特产,“疫情没影响订单,前几个月卖出500多单!”

  “网上能挣钱,以前哪想得到!”郭姐说,“现在村里大多是老人妇女,我都算年轻的了。”守着七八亩地,种点杂粮,收成好时一年挣个千把块,年景不好,一年就白瞎了,这日子咋才能过好?

  如何让百姓过上好日子,也是武乡县面临的课题。山峁相连,乡村大多“长”在圪梁梁上,和不少农村一样,当地年轻人大多出去打工了,村子多成了“老人村”。2014年底,全县贫困人口50298人,贫困发生率高达23.9%。

  可山旮旯里藏着“宝贝”。武乡地处小米黄金生长带,昼夜温差大,武乡小米素有“金珠不换沁州黄”美誉。“外面商贩两三元就把小米收走,贴上商标能卖十几甚至几十元。”县电商办副主任郝旭东说,“怎么才能让咱乡亲们把利润的大头挣上?”

  电商带来了转机。2015年,武乡县成为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。

  “电商是新玩意,咱能行吗?”郝旭东一趟趟进村,一家一户动员。岭头村的第一期培训班,让他的心悬了起来——就来了7个村民。

  郭晋平就是这1/7。老师让下载微信,她拿的还是老人机,赶紧让女儿买了一部智能手机。“老师手把手教,咋装软件、加好友,上课就像听天书。”她想打退堂鼓,可又心疼买手机的钱,只能硬着头皮上课。

  第一个订单让郭姐改变了想法。侄子帮她转发了一条销售信息,深圳的网友买了100多斤核桃。一下子拿到手1500元,郭姐来了劲头,铆足了劲儿上满4期培训班,咋开微店、咋直播、咋弄短视频,她干得越来越溜。

  郭姐算了笔账:现在小米价格翻了几番,一斤卖到10元,刨去种地成本和运费,净挣七八元。去年她卖了1000多单,收入近10万元。

  “留守村民年龄大、文化水平低,刚开始发展电商,真难!”岭头村党支部书记张玉堂感叹,“可再难也要迈出第一步,县里的培训班开了一期又一期,先学会的带动没学会的。”

  “在手机上卖东西,能行吗?”刚开始,村民魏宝玉压根不相信。近50岁的他常年在外务工,一次重病让他干不了重活。

  郭姐挣了钱,给魏宝玉带来了信心。

  “第一单20斤小米,挣了200多元!”这下,魏宝玉迷上了电商,不管走到哪,都举着手机拍,“城里人爱看村里的事儿,我的粉丝有几十万人。”去年,魏宝玉靠电商挣了7万多元。

  见到真金白银,村里开微店的越来越多了。“50后”王成胜微店年收入过万元,残疾人微商张绍东销售收入6000多元……如今走进岭头村,墙上刷着“把小米卖向全世界”,村里主干道改名为“微商路”,家家门口贴着二维码。郝旭东说,村里有100多户农民发展电商,其中大部分是50岁以上的村民,“留守村民也能当‘网红’,电商让这个‘老人村’焕发了青春。”

  电商也为武乡县脱贫攻坚注入了新动能。县里共培训了7075人,其中贫困户4137人次,七成以上为留守村民。全县注册微店5500个,电商直接带动2318户贫困户增收347.7万元。

  过坎

  和买家交流,说方言不成,打拼音不会,发错货搭进邮费,下笨功夫学“a、o、e”、学拍照录视频

  从扛锄头种地到扛三脚架触网,沟沟坎坎真不少。

  开微商最大的困难是什么?

  “哈哈哈哈,学拼音。”伴着爽快的笑声,郭姐给记者解释,“用上新手机,不会说话了。说方言,网友听不懂;可咱又不会拼音,看着留言不敢回,只能干着急!”

  先过拼音关。“拼音挂图贴在墙上,没事瞅两眼,路上遇到娃娃放学,就跑过去跟他们学。”郭姐入了迷,还惹来家庭矛盾。老伴下地回来,看着她在本子上划拉,嘴里念念有词,锅里却空空的,气得直拍桌子。

  “打字、拍照、录视频、和网友交流……咱以前都没接触过,要补的太多了。”郭姐说,刚开始,因为操作不熟练,好几次发错货,不仅没赚到钱,还把邮费搭了进去。

  再过技术关。“如何让互联网更好地‘+’上农民,政府部门也要闯关。”郝旭东说,最初农民在电商平台上开网店,买电脑、学美工、办各种手续,培训费花了上百万元,可不见成效。“经过考察,我们选择了技术门槛较低的微店、短视频、直播等电商模式。”县里拨出资金,请专家开培训班,带着村民外出交流,提供“保姆式”帮扶。

  从一张白纸变成了电商高手,郭姐客串起夜校老师。“不要直接说快下单”“拍照要先选一块空地”“直播内容要和农村生活有关系”……说起成功秘笈,郭姐笑了笑,“下笨功夫,错了就赶紧问,一定能学会。”

  村里的电商队伍壮大了。“不怕你们笑,头一天使上智能手机,电话响了不敢接,跑到街上去找人。”如今村民张晓英每天“钻”进手机里。“除了卖东西,平时我还喜欢看新闻、聊微信、和孩子们视频,一会儿都离不开它。”

  换手机、开微店,成了村里新潮流。“我已经换了三台手机了。”魏宝玉细数,要下载的软件太多,手机内存从8G到32G再到64G,“听说5G手机出来了,我寻思着再买一个,吃饭的家伙可不能差了。”

  “随之而来的是,农民对网速要求高了,一些农村信号差的问题凸显出来。”每次下乡培训,郝旭东总会被问到“啥时候手机信号能变好?”

  魏宝玉深有感触,“刚开始,信号断断续续,网页半天打不开。没有WiFi,用手机流量直播,一场下来话费扣了上百元,相当于赔十几包小米。”

  “补上农村信息基础设施短板。”武乡县副县长郑丹说,“县里在村上增设2座信号塔,建了300米WiFi覆盖区,村民上网更方便了。”目前武乡乡村基本实现了无线网络全覆盖。

  再闯物流关。“村里没有快递点,老伴每次得骑摩托车去县城寄货。”因为发货慢,郭姐被退了不少订单。“邮政快递点在镇上,一般第二天才能发货。其他快递点在县里,可去一趟要40多分钟,得凑够订单才值当。”她说,“咱们一般都是包邮,3公斤以内,一件5元;4公斤以内,一件6元,依次上涨。本来就不便宜,还要搭上油钱和时间。”

  “为了疏通物流‘最后一公里’,县里想了很多办法。”郑丹介绍,提供资金支持,村民每单享受2元补贴,解决物流成本高的问题。目前全县物流补贴60万元左右。“去年我有700多单快递享受了补贴,省了1400多元。”郭姐说。

  撬动社会资本,补上物流“断点”。走进蚂蚁到村公司,快递如同一座座小山,员工们正按乡镇弯腰分拣。“我们就像是一只只蚂蚁走家串户,帮村民代收代发快递。”蚂蚁到村负责人王旭东介绍,“在政府部门的支持下,我们专人上门,费用不变,让村民寄送快递更便捷。”

  一张连接城乡的物流网络逐渐形成。截至目前,武乡县328个行政村建设乡村电商服务站233个,覆盖率达71%;农村物流配送点覆盖260个村,覆盖率达79%。

  提升

  用真空包装换下白布袋子,申请绿色产品标识,一斤小米能卖到16元

  “过去卖小米,都用自家缝的白布袋子装。”如今,郭姐家的小米穿上“新衣”。绿色包装袋上面写着“武乡小米”,下面是艺术字“郭姐”。“县里免费提供真空包装机,找专家设计包装。申请绿色产品标识,一斤能卖到16元。”郭姐说。

  魏宝玉也给自己定下目标。18.8元!把一斤小米卖出好价钱。“咱小米就值这个价。”

  信心来自哪?“开微店,不仅让我把农产品卖出去了,还让我的思路更宽了。以前咱就是面朝黄土种地,现在能和市场直接对话了。”魏宝玉说。

  对话的结果是,他发现消费者愿意为好品质埋单,“有一位刚当了妈妈的顾客,问我有没有不用化肥的小米,多少钱都愿意买。”

  这让魏宝玉来了灵感:种植羊肥小米,采用预售方式。产品刚上架,网友抢购一空。“用羊粪蛋当肥料,土办法产出有机绿色小米。电商让我意识到,按老办法种地不行了。”

  一根网线连接城乡,重塑农民生产方式和观念,撬动了农业产业的深层次变革。

  “农村电商,拼流量更要拼质量,想要一直火,离不开产业基础这把‘柴’。”郑丹说,发展“互联网+农业”,更应注重“加”的内容。武乡县以电商为契机,“网上”“田间”一起耕耘,促进小米全产业链升级,实现农业提质增效。

  标准化种植,解决“怎么种”。“公司给我们讲了,种小米要选择向阳坡地、弱碱性红铁土地块,还得轮茬耕作,这样产出的小米颗粒饱满,米饭黏糊性强、绵甜喷香。”郭姐说。目前晋黄羊肥小米公司建立从田头到仓库的全程监控体系,发展标准化种植,带动小米种植1.5万亩。

  “推进标准化种植,需要龙头企业带动。”郝旭东说,一方面农民与企业签订购销合同,按标准种植。另一方面,一些有能力的合作社可以学习借鉴先进模式。

  打造品牌,解决“怎么卖”。魏宝玉的品牌意识足足的。“我找村委会开了证明,还办了营业执照,很快我自己的品牌也能申请下来了。”

  武乡县建立了全产业链标准体系,获得了小米地理标志认证和农产品“三品一标”认证,创建了“武乡小米”区域公共品牌,提升品牌影响力,让好产品卖上好身价。

  谈及未来发展,村民们还有不少期待。

  期待更专业的营销推广服务。“粉丝越多越好。”郭姐说,“有流量就有销路,可咱一个人的力量有限,吸引新客户越来越难了。现在我的微店主要靠100多个固定客户,还是得打开销路。不久前,我找到了一个妈妈群,宣传自家小米,没想到大家纷纷购买。”

  5月16日,一场公益直播带货,让大家见识到“流量”的力量。短短6分钟售出3万多单小米,销售额突破100万元。

  “当前,推广主要靠农民一家一户,多采用熟人转发的方式,缺乏可持续性。”郝旭东分析,接下来县里将进一步引进市场力量,拓展渠道,用专业的推广服务提升电商发展后劲。比如,与直播公司合作,举办专场活动;与大型平台对接,建立固定合作关系。县里与微店助农平台对接,已经销售了近2万斤小米。

  产业链条仍有待延伸。一场武乡小米开镰节,吸引了上千名游客,大家边走边拍,当天成交上万元。“这样的节日越多越好,能为村里带来不少客人。”郭姐说。

  “接下来,准备在小米初加工基础上,进一步发展米制品等精深加工,丰富产品品种。与此同时,充分利用武乡丰厚的红色文化、乡村风光等旅游资源,发展文旅产业,实现一二三产融合。”郑丹说。

  对于未来,郭姐信心满满:“市里要办抖音培训班,我想再带几位邻居参加,一起做大微店,让咱村的生活更有奔头!”

  一根网线,改变的不只是岭头村,在武乡,在山西,在全国,它正给一个个乡村注入蓬勃新动力!

  畅通两个“一公里”(专家连线)

  地头直播、大棚带货,今年以来,不少地方努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,利用“直播+电商”“短视频+电商”等新模式缓解农产品卖难。数据显示,年初以来快手平台通过“携手助农”活动累计销售农产品超过1.8亿元;今年一季度,农村网店在拼多多平台上卖出的农产品订单数超过10亿笔,同比增长184%。淘宝日前发布村播计划2.0,计划今年孵化20万新农人,通过直播带货销售农产品达150亿元。快手副总裁宋婷婷表示,“电商推动田间直达餐桌,成为扩大农产品销量、促进农民增收的新利器。”

  “电商在帮助农产品上行方面发挥了不小的作用,今年应对疫情冲击,这种作用更加凸显。”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叶兴庆说。

  “农产品电商不是简单把农产品搬上网,而是倒逼农业全链条变革。”叶兴庆说,互联网的加入,让消费者通过溯源看到农产品生产全过程,看到采用哪种种植方式、肥药如何使用等,这样一来,消费者可以选择有品质的商品。同时,生产者也更能了解市场需求,通过新的组织方式,适用的新技术、新品种,推动标准化生产,提升农产品质量。

  “做好农产品全链条改造,关键要畅通两个‘一公里’。”叶兴庆说,解决“最先一公里”问题,将供应链前置到离产地最近的地方,实现农产品分拣、包装等作业;解决“最后一公里”问题,启动农产品仓储、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工程,让农产品运得出、供得上,实现优质优价。

  “应该看到,不是所有农产品都适合电商销售。”叶兴庆认为,地域特色鲜明、原先市场半径较小、价格受抑制的农产品更适合电商销售。对大宗农产品而言,目前传统批发零售方式仍然具有成本和效率优势,“解决农产品整体性、系统性卖难问题,还是要线上、线下形成合力。”叶兴庆认为,让农产品电商发挥更大的作用,要“看得见的手”和“看不见的手”一起发力,一方面,要扩大消费、扩大市场,以更大的市场容量来让更多的农民通过农产品电商获益。另一方面,有关部门要努力夯实基础支撑,进一步改善和加强农村交通、物流、通信等基础设施条件,强化电商服务、人才培养等体系建设,促进农产品电商持续健康发展。

  凡未与本网签订书面协议的网站,不得转载本网及菏泽日报、牡丹晚报所属各媒体电子及平面的稿件与图片,特此郑重声明。部分网站的侵权行为,如擅自转载、更改消息来源以及抄袭等,本网将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追究其相关责任。
关于我们 | 广告服务 | 网站留言 | 版权声明 | 网上订报 | 网上投稿 | 不良信息举报 | 招聘版主
中共菏泽市委外宣办 菏泽市政府新闻办主管 菏泽日报社主办 SEO技术服务QQ:451652942
Copyright© 2004-2015 heze.cn All rights reserved.中国菏泽网 版权所有